編者按:同學們好!今天我們推出《抗“疫”不停研,導師助研》系列第十期。這一期,我們有幸邀請到了金融學院的李政副教授,跟大家聊聊如何寫好碩士階段的第一篇小論文。
一篇小論文的創作過程,一般需要五步:確定選題、收集整理數據、計量分析、論文撰寫和反復修改完善。結合我指導碩士生開展研究的經歷,以下簡要介紹每一步需要注意的問題,希望對大家的研究有所幫助。
(1)確定選題。一項研究的選題來源無非有兩個:從現實出發和從文獻出發,從現實出發但高于現實、從文獻出發但高于文獻。雖然很多碩士生第一篇小論文的選題經常是導師“提供”的,導師告訴你“做什么”,但是導師們的選題來源也都是來自現實或者文獻,只不過導師代勞,“替你做主”而已。
什么是好的選題?實際上,選題好不好并沒有“放之四海而皆準”的標準,但是起碼應滿足兩個基本要求:其一,具有現實或者理論意義,即選題在現實中或者理論上是重要的;其二,具有創新性,相比以往研究有自己的邊際貢獻,即該項研究是必要的。創新則包括三個方面:思想上、數據上和方法上。這三個方面常常交織在一起,經常是有了新的數據(比如一個大型微觀數據庫催生了大量研究)才從中發現好的故事、找到好的idea,有了“思想上”的創新;有了新的方法,才使得我們可以對某些有意思的問題進行研究(比如因果識別方法中的斷點回歸)。不過,思想還是最重要的,新數據和新方法都是手段而已。
重要性和必要性一個好選題的基本要求,否則,文章即便寫出來也只會淹沒在文獻的海洋中。當然,除了重要性和必要性,研究的選題思路若能具有沖突性或者戲劇性,則當然更好,“意料之外,情理之中”總會給他人眼前一亮的感覺。
如果導師未提供選題,學生則需要從現實或者文獻出發自己探索確定。作為初出茅廬的碩士生,從現實出發,從一些重大現實事件中提煉問題、將其理論化是比較困難,學生需要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必要的技術手段,否則難以提煉出一個可供檢驗、研究的學術問題。從文獻出發則相對容易些,但必須通讀該領域的文獻、全面掌握該領域的研究現狀,才有可能找到現有研究的不足或者缺陷,做一些改進完善。這個過程相對比較煎熬,因為剛開始讀文獻時是“看不到希望”的,只能苦苦探尋,這時堅持最重要,邊讀邊做筆記,邊讀邊思考,逐步掌握該領域的發展脈絡。不認真讀文獻,匆匆確定選題并進行后續工作,其結果很可能是文章寫完了,才發現自己的工作前人早已做過,研究毫無貢獻。
(2)收集整理數據。除了部分純理論研究或者采用仿真模擬分析的研究,數據對大多數研究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原料。研究主題不同,其使用的數據也千差萬別。如何確定自己的研究需要哪些數據、如何收集這些數據呢?對于碩士生來說,按圖索驥是一個簡單有效的辦法,在讀文獻的過程中,整理以往研究用了哪些數據以及數據的來源非常重要。
在收集整理數據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兩點:一是,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,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資源。雖然每個學校都采購了一些數據庫,但是研究過程中經常遇到的情形是,自己需要的數據庫學校沒有購買。這時學生應該多瀏覽其他學校的圖書館網站,看其他學校是否購買,找這些學校的同學、朋友幫忙,當然有時候淘寶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。同時,很多微觀調查數據庫,比如CFPS、CHARLS、CHFS等,均需要申請使用,學生可以通過郵件申請獲得數據使用資格。
二是,注意數據清理工作的可重復性,盡量使用Stata、R等統計計量軟件來整理數據,而不是在Excel中手動處理。這樣做有兩個考慮:其一,論文的投稿過程非常漫長,經常會遇到樣本更新和增添變量,前期利用STATA、R等軟件通過code來清理數據,更新工作則較為省時省力,只需改動code,讓軟件來“自動”完成清理工作。其二,使用Excel手動清理數據經常出錯,他人也無法檢查數據清理過程,使用軟件清理,合作者只需檢查code,就可以對數據清理工作進行監督,及時發現其中的錯誤。
(3)計量分析。“無計量,不學術”,利用計量方法進行實證分析是大部分經濟學研究的重要工作。對于碩士生來說,熟練掌握一門統計計量軟件是非常大的優勢。但遺憾的是,很多碩士生在本科階段只學過半年的計量經濟學,計量軟件也僅會使用Eviews點一下OLS回歸,甚至一些跨專業考研學生連計量經濟學課程也未學過。如何將計量分析的短板快速補上?我的建議是先掌握基本命令和語法,然后learning by doing。因為碩士階段不可能有大量的課堂時間讓學生去補計量、補軟件,學生們只能在課下抽時間惡補,先掌握基本命令和語法,剩下就干中學了,在實戰中不斷提高。
那么,如何選擇合適的計量軟件呢?這需要根據自己的研究主題來確定。如果研究用的是面板數據,Stata基本上是足夠了;如果研究用的是時間序列數據,WinRats是一個不錯的選擇。當然,如果你采用的是某種新方法,方法提出者給出了R或者MATLAB的code(能夠找到code是非常幸運的事情),你也只能去適應,學習一下R或者MATLAB。不過軟件的學習是一通百通,只要你能熟練掌握一個,達到編程的水平,在不同軟件間轉換是非常容易的(Eviews的編程語言非常麻煩,不建議碩士生學習)。
在計量分析的過程,學生們需要注意兩點:一是,某一項具體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數量是非常有限的,大可不必學習完所有常見的計量方法后再開展研究(時間和精力也不允許),在掌握軟件的基本命令和語法后,針對需要使用的方法進行深入學習即可。二是,正確的使用計量方法,不誤用、亂用、濫用。初學者可能對方法的原理或者軟件命令掌握不足,錯誤地使用方法,這必須要避免。同時,注意計量方法與研究問題的匹配性,做到不亂用、濫用計量方法。
(4)論文撰寫。論文初稿的撰寫是將自己的思路、想法通過文字呈現出來,是研究中至關重要的工作。一般而言,文章的引言最為難寫,可放在最后;先將文獻評述和方法寫好,其次寫實證分析部分,然后再寫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,最后才寫引言。
根據我指導學生的經歷,大部分碩士生在本科階段都沒進行過學術訓練,僅寫過本科畢業論文,學術寫作能力一般較差。撰寫的論文初稿經常存在以下問題:一是,邏輯性較差。學術論文非常注重行文的邏輯性,句與句之間、段與段之間以及一句話的各分句之間都是有邏輯的(并列、遞進還是轉折),初寫論文的碩士生經常是前言不搭后語,行文毫無邏輯。二是,缺乏全局性,結構非常松散。學術論文講究謀篇布局,結構緊湊,但是初寫論文的碩士生經常是記流水賬式的寫作,沒有全局性,論文結構非常散。三是,文筆較差,語言匱乏,不能正確地使用標點符號。因為缺乏必要的學術寫作訓練,碩士生在這方面的問題非常突出。四是,不會使用MathType等公式編輯軟件和NoteExpress等文獻管理軟件,編輯公式和整理參考文獻浪費太多時間精力。大量學生不能會使用MathType,一些學生甚至沒有聽過MathType;會用NoteExpress的學生更是寥寥,花費大量時間精力來整理參考文獻,浪費了寶貴的寫作時間。希望初寫論文的碩士生在論文撰寫的過程中注意上述問題,盡量不要犯上面的錯誤。當然,論文寫作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,只能多寫多練,做一個“有心人”,一點點成長。此外,論文的寫作過程是理清研究思路、不斷思考的過程,需要一大塊連續完整的時間,最好不要受其他事情干擾、中途中斷,要一鼓作氣。
(5)反復修改完善。好的論文是修改出來的、不是寫出來的,論文初稿寫完僅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,后面需要反復的修改完善。碩士生可以將撰寫的論文發給導師或者要好的同學朋友,尋求修改意見,同時將寫好的論文晾上一段時間(比如一周)再回過頭看。一般而言,導師對論文初稿都會給出很多修改意見,甚至標注“滿天飛”,這時學生們不要有情緒,靜下心、放平心態修改才是正確的選擇。修改過程經常重復數輪,這是對大家非常好的鍛煉。而且論文投稿后,審稿專家的意見可能更加的尖銳,論文還要經過很多輪的修改。
那么,是否可以將論文初稿直接投出去,外審意見回來再修改呢?當然不可以,因為如果論文存在明顯的問題或者錯誤,等了數月的外審意見基本都會是退稿,不會有任何修改的機會。因此,論文的修改必須精益求精,要有一種“精疲力竭”的感覺,直到一點也修改不動為止。
李政老師簡介

李政,經濟學博士,天津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副教授,碩士生導師。曾在《經濟研究》《金融研究》《世界經濟》《統計研究》《財貿經濟》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,主持在研國家自科基金項目一項,研究成果獲天津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(1次)、二等獎(2次)、三等獎(1次)等省部級獎勵,個人入選天津市“131”創新型人才培養工程第二層次(2018)、第三層次(2016)。指導的碩士研究生曾在《統計研究》《國際金融研究》《南開經濟研究》《金融論壇》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,多人獲得研究生國家獎學金,指導的第一屆碩士生順利通過南開大學的博士“申請考核”。